本系列特邀作者:祝維沙,知名華人企業家
由於比特幣的早期存款地址長期不動,超過了一般人的常識,因此市場有許多傳言認為沒有人能經得起市場的誘惑持幣不動,除非中本聰已經死了。其實這個傳言是最站不住腳的。中本聰曾在帖子中含蓄地勸過參與者,應該留一些幣,“萬一它漲了呢?”。中本聰是有長遠打算的人。他設計比特幣的目的就是用比特幣和法幣競爭,消除法幣通脹對勞苦大眾的剝削。在P2P基金會論壇的比特幣白皮書首發說明中說得很清楚:“傳統貨幣的根本問題是其運作所需的全部信任,基於相信中央銀行不會令貨幣貶值。但法定貨幣的歷史充滿了對這種信任的破壞。還需要信任商業銀行能替我們保管錢和以電子方式轉錢,而他們只有很少的一點本金儲備,一次次用產生泡沫的方式把我們的錢借出去。我們還必須相信銀行能保護我們的隱私,相信他們不會讓竊賊盜用我們的賬戶”。(1)中本聰要解決央行和商業銀行問題,解決貨幣流轉的泡沫問題,這是人類的根本問題之一。和法幣競爭會短期結束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至少需要幾十年。真正理解他上面論述深刻含義的人很少,哈爾芬尼看懂了,他把挖出的比特幣放到了銀行的保險櫃,作為傳家寶。而很多早期的參與者都是技術人員,不具備看懂比特幣的能力,早早地都賣了。說他死了的人一定沒有理解上述的話,所以也拿不住比特幣,與財富擦肩而過。
中本聰是思維邏輯嚴謹和行事謹慎的人。從對維基解密事件的處理足見其謹慎。假如他死了也會事先將後事交代好。而他將處理身後事的時間隱含在創世區塊中,創世區塊中隱含的時機都未到,所以現在遠沒有到要交代的時間。但是既然有些優秀過世人士被指認中本聰,我們也要研究,從而保證研究質量和對中本聰特性的充分認識,在給中本聰的畫像時更容易立得起來,以便和現存的傑出人士進行比較。
6.1 神童密碼學家倫·薩薩曼(Len Sassaman)
中本聰有神童的可能,薩薩曼也是神童,值得研究。
倫·薩薩曼的神童密碼學家,1980 年出生。他是美國技術專家、信息隱私倡導者、匿名郵件轉發器Mixmaster代碼的維護者和郵件轉發器randseed的操作員。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專注於密碼學和協議開發。他住在矽谷。他也是密碼朋克。
“還有一種悲慘的、持續的猜測,中本聰可能是一位名叫倫·薩薩曼的神童密碼學家,在與抑鬱症長期鬥爭後於2011 年自殺。 事實上,在薩薩曼自殺前兩個月,在同中本聰最後一次通訊中,比特幣的發明者向另一位開發人員發送了一封神秘的電子郵件,稱他'將來可能不會出現'。”(2)這是Coinbase的文章“誰是中本聰”中描述的。
這個時機太巧了,恰好是中本聰離開後薩薩曼自殺。上文的引文中“未來可能不會再出現了”是中本聰在回答馬爾蒂馬爾米(Martti Malmi)和邁克·赫恩(Mike Hearn)郵件的後半句,全句是:“我已經轉向了其他的事情,將來可能不會再出現了。”(3)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肯定語句,結合中本聰因為維基解密事件急於撇清關係,這句話的準確解釋是將來可能不會圍繞比特幣做事了。把這句話作為薩薩曼自殺的暗示,有些過分解讀。看看參考文獻(3)就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薩薩曼是密碼朋克,對密碼學理解和編程的能力都具備,在加密和編程領域是出色的專家。他住在灣區,1980年出生,與估計的中本聰年紀相差不大。具備中本聰的一些特徵。但是薩薩曼缺乏在加密貨幣方面的早期論述,看不出他對黃金、自動控制和概率論的理解。
薩薩曼有大量的程序工作和項目,其他工作壓力很大,需要賺錢養活自己,從比特幣編代碼開始到維護運行都是沒有收入的,代碼維護和高峰時的客服要全職投入,中本聰表示工作太忙,要有優先順序,顯然負荷超重。看來中本聰已經很難有其他佔用時間很多的兼職,如果沒有其他收入,如何維持生活?這也是薩薩曼和中本聰不像的地方。中本聰是自由職業者。之所以可以做自由職業者,他有一個大金主。
憂鬱症自殺最大的原因是前途無望,在對自己要求很高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這也是常人不能理解憂鬱症人的自殺的原因。到2010年12月比特幣勢頭起來了,風頭正勁,不會有前途無望的感覺,中本聰是怕風頭太勁選擇了離開,與憂鬱症的離開正好相反。中本聰是怕事選擇了離開,薩薩曼死都不怕可以選擇自殺,為什麼會離開比特幣?邏輯不通。
再者,在21歲的時候,薩薩曼是俄羅斯程序員德米特里-斯克拉羅夫被捕後的抗議活動的組織者。也就是他有反抗的傾向,並不怕政府,不應該對維基解密事件這麼敏感。
中本聰的離開是突發事件,在和加文的最後交流情緒也很正常,整個2年的帖子看不出情緒的波動。
最不能解釋的是2014年3月7日中本聰的郵件:“我不是多里安中本”。(4)
也就是說中本聰還活著。
有人說這是別人黑了中本聰的賬號。以中本聰的水平,世界都找不到他,黑客能黑了他的賬號,何不黑了他的比特幣賬戶地址的私鑰?這兩個密碼保護應該是一個級別的。丹-卡明斯基(Dan Kaminsky),安全專家,因2008年發現互聯網底層漏洞而聞名,他也是薩薩曼的朋友。他自己反復進行了比特幣程序的攻擊,結果都失敗了。(5)足見中本聰安全保護的功力。給中本聰發郵件要PGP加密,在發送過程是無法截獲內容的。可以想像其郵箱密碼的長度一定不容易暴力破解,也許和比特幣私鑰一樣,可以用一次就更換。如果要侵入中本聰在P2P基金會的賬戶,用盜取中本聰的密碼的方式可能性幾乎是零。只有對服務器進行入侵,一般對於有安全職業癖的人,選用網站會首先考察網站的安全性,至少網站保存用戶密碼是加密存放的。如果不是中本聰密碼洩露,攻擊服務器會留痕的,P2P基金會發現有人入侵。這麼大的事他們會報告。沒有報告,入侵的可能性不大。2018年奧本聰冒充中本聰鬧得沸沸揚揚,這時中本聰P2P基金會的賬戶又動了一次,發了一個詞“Nour”。大家都莫名其妙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又有人說是中本聰賬戶被黑客入侵了。其實也不是。從字面不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從發音聽下來,可理解為“No啊”的音。意思是“不是啊”,哪個族群的發音接近?你自己細細品。
P2P基金會論壇中本聰2014年動了一次說:“我不是多利安”。2018年又動了一次,Nour的含義其實比2014年還深刻,當時市場的爭論是大區塊還是小區塊比特幣發展的路線之爭,奧本聰一方是主張大區塊的,一個Nour就意味對奧本聰的發展路線和人都否定了。中本聰更為含蓄,神秘的風格更為強化。
結論:薩薩曼不是中本聰。
6.2 戴夫克萊曼(Dave Kleiman )一生不如意死後都不得安寧的電腦取證專家
戴夫被人們指認為中本聰是因為奧本聰(Craig Wraght)事件。他得到比特幣的早期參與者傑夫加齊克(Jeff Garzik)的背書。在奧本聰事件中,傑夫加齊克被傳喚,為奧本聰的100億美元訴訟案中出庭。這個100億美元訴訟案大概劇情就是,一個叫戴夫的人很可能是中本聰,他兄弟艾拉克萊曼( Ira Kleiman )控告奧本聰非法侵占了戴夫的財產,要求其返還110萬比特幣中的一部分。法院沒有支持這一主張,也沒有涉及110萬個比特幣的爭產。
說戴夫是中本聰的理由文獻很多,文獻(6)有代表性,寫得比較全面。分析這個例子的過程,如認真讀下來,會知道世人找不到中本聰的原因。文章的主要理由:
1. “從中本聰寫的比特幣的代碼風格來看,中本聰不是科班出身的程序員,而是自學編程的程序員,從這個角度,戴夫(Dave Kleiman )非常符合這個特點,自學成才。傑夫(Jeff) 說雖然中本聰的代碼不規範,但是看得出來人非常聰明。”
這裡的問題是,“從中本聰寫的比特幣的代碼風格來看,中本聰不是科班出身的程序員”證據不足。學校教的程序設計是為了團隊容易配合,有規範格式的要求,中本聰就一個人開發,有關的規格要求就都省了。根據風格得到的是猜測,不是證據。不能根據所謂的風格判與中本聰是否科班出身,兩者沒有必然聯繫。後面我們將證明中本聰畢業於美國前十的計算機專業。
“雖然戴夫是個退伍軍人,本職工作是政府執法人員,但是他卻是一個密碼專家,之前他發明的加密技術被NASA等機構使用,他的工作內容包括不可更改的加密日誌系統。(來源: The Strange Life and Death of Dave Kleiman, A Computer Genius Linked to Bitcoin's Origins)。”
注意中本聰沒有發明任何加密技術,他只是熟知加密技術,他主要使用了SHA256密碼算法和公鑰私鑰體系。每一項技術都有來源,這些都和戴夫的上述工作沒有任何關係。雖然都是密碼專業,分類有很大的不同。要搞清楚是什麼密碼專家才行。
“他也從2000年開始,就長期活躍在一些密碼學的郵件列表裡,特別是發布比特幣第一版本白皮書的cryptography密碼學郵件列表裡。所以 戴夫本身的簡歷是非常符合中本聰的特點的(www.metzdowd.com/mailman/listinfo/cryptography)。”
中本聰白皮書發佈在密碼學郵件列表不假,但是這個不是密碼朋克(Cypherpunk)郵件列表,密碼朋克是中本聰的思想形成之地,而不是密碼學社區和他的郵件列表。作者沒有分清這兩個郵件列表的差異。
2. “從比特幣論壇(Bitcointalk)發言來看,中本聰是一個雜家,熟悉經濟、計算機、政治等領域,而戴夫也符合這個特點,戴夫自學成才,因為車禍癱瘓後開始研究密碼學,他還是微軟MVP(微軟最有價值的專家Microsoft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
對中本聰的描述不離譜。對戴夫的描述不靠譜。在維基百科戴夫的詞條,列舉了戴夫的著作都和取證技術相關。自學成才和知識面寬不是必然聯繫。必須證明戴夫自學了經濟學和政治方面的證據。
3. “從比特幣白皮書看,白皮書的作者是個“民科”。比特幣白皮書作者看起來是個接觸過學術寫作的人,但從引文不規範的角度來看肯定不是學術圈,簡單地說就是“民科”,而戴夫本人是接觸過學術寫作的,他是包括《CD and DVD Forensics》 等書籍的技術編輯。
“戴夫雖然合作和人發過論文(非一作),但是沒有接受嚴謹的學術訓練的。
“更多為什麼中本聰是“民科”的論述請看:有哪些被主流科學採用了的民科? ”(6)
在維基百科戴夫的詞條一共有10篇著作,由於戴夫做過編輯,著作目錄都是標準的版權格式,版權格式如:ISBN 1-932266-52-6。所以證據不支持戴夫“沒有接受嚴謹的學術訓練”的說法,對比比特幣白皮書,參考文獻的版權格式完全不同。我也不同意民科的說法,現在的文章不止圖書,這裡我引用的上述作者的文章,也是用互聯網方引文式。參見(6)。
4.“中本聰是個極其善於隱藏踪蹟的人。各種大神根據所有的公開資料都沒有辦法查到中本聰的踪跡,包括註冊郵箱,生日和網絡發言等各種信息,大家都一致認為中本聰是個善於隱藏身份的密碼極客。而戴夫恰好就是這個專家,他的本職工作是取證(Computer Forensics),直白點說就是找證據,知道如何找證據的人,往往也是最善於隱匿身份的人。不過大部分密碼極客都是這樣的人”。
這點不是中本聰的獨特性,是密碼愛好者的共性,只能證明戴夫是密碼愛好者。
以上是主要的證據。還有的證據是和奧本聰的關係,這點是可以證明的。有完整的證據鏈。但是證明和奧本聰有關,對證明戴夫是中本聰沒有關係,更加望文生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原文(6)。我在本文引言中評價張維迎大師的特點:深度思考。就是要仔細比較事實的不同,尋找內在的邏輯。望文生義,是我們無法達到張維迎先生水平的原因。
其實否定比肯定容易。
戴夫沒有是密碼朋克的證據,他居住的佛羅里達不是太平洋時區。他是1967年出生,時年42歲,超出我們預估的中本聰年齡。事實證明我們的估計,到40歲在自己的專業能成為專家,他在電腦取證方面已經著作頗豐。他是專業人士,專業方向和比特幣相差很遠。他1995年因車禍生病,而後靠輪椅生活,2010年7月16日,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發帖25個帖,耗時10個小時,其中在14點到22點時段發了22個帖,對於身體正常的人都是重體力勞動,耗時耗神。
“2010 年底的時候,戴夫的一位朋友去他家看望他的時候,發現他在淋浴時跌倒在家裡,完全無法站立。他的朋友馬上打電話給911,將他送入到附近的醫院中。在醫院中他被檢測出被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 )感染,需要長期住院。
“在這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戴夫只會偶爾地離開醫院,而離開的原因往往是為了協助朋友康拉德( Conrad) 和佩奇(Paige )的工作。而在他不便離開醫院的時候,他的朋友們往往會把工作放在磁盤中帶到醫院來,讓戴夫在病床前工作。有好幾次手術後,戴夫都是只要能夠做起來就會立刻拿起電腦開始工作”。(7)
中本聰離開的原因是維基解密事件。儘管離開時間與戴夫倒下時間接近,但原因不同。到底是幾號?這裡也有疑問。這個時間是可以精確到天的,一核對就知道了。我的猜測是和中本聰離開的時間對不上。中本聰的離開原因邏輯清晰,離開的處理有條不紊,不可能幹完活就摔倒站不起來。
其實戴夫的生活一直很窮困,財力不支持他對比特幣開發。從2007年到2010年比特幣都是支出,而後戴夫住院康拉德和佩奇幫他付過賬單,但是他們不是他的金主。(7)否則會在奧本聰訴訟案中出現。
戴夫在2013年去世。與中本聰在2014年在P2P基金會論壇最後發帖:“我不是多利安中本”(8)不符。
加密貨幣是一個很窄的綜合領域,不只是懂得密碼學和程序就可以的。之所以傑夫和加文安德烈森(Gavin Andresen)這些早期的比特幣優秀參與者判斷都出錯,就是他們只是從自己知識的角度去判斷,從技術的角度去判斷,他們沒有浸淫過密碼朋克社區,不理解比特幣背後深刻的背景。其實對於戴夫,履歷還不如薩薩曼,看一眼就知道不是。大多數對中本聰的研究文獻都是文獻(1)的水平,缺乏深度、廣度和邏輯,也就少了臨門一腳。比特幣涉及面很廣,站不到中本聰同樣的高度,只能是一孔之見,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結論:戴夫克萊曼不是中本聰。
6.3哈爾芬尼(Hal Finney)中本聰的“沃森”,比特幣偉大的奠基人之一
哈爾芬尼生於1956年,他住過太平洋時區,2014年8月在亞利桑那州去世。他是活躍的密碼朋克,他的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RPOW)的思想,體現在尼克薩博的比特金中,而比特金是比特幣的思想來源之一。尼克說比特幣是一個很窄的領域,只有我,戴維和哈爾懂。(9)
如果猜哈爾是中本聰不離譜,他離比特幣也是一步之遙。
兩個高手哈爾和中本聰的早期對話,不像是哈爾自問自答,下面節選一部分供讀者參考。
2008年11月9日經過冗長的討論後
哈爾問:(10)
“很不好意思問了這麼多問題,但我認為這個想法似乎非常有前途和創新,我期待著能看到這個概念的進一步發展。如果能看到有關這個想法更為過程化的描述,包括各種對象(幣、區塊、交易)數據結構的具體細節、消息裡包含的數據以及系統中發生的各種事件的程序算法的描述等會有所幫助。您提到正在把該想法落地實施,但是在我看來對系統更正式的文字描將會是下一步更好的選擇。”
中本聰答:
“謝謝您的提問。我確實做了些本末倒置的事。在說服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之前,我一定要先寫下所有的代碼,然後才寫下這篇論文。我覺得自己能在寫出詳細的說明書之前發布代碼。您對自己的疑問所做出的大部分假設都是正確的。”
中本聰的詳細說明始終沒有寫出來。比特幣沒有詳細規格書造成區塊鏈項目都沒有。所以才有各種白皮書分析。沒有這種分析如果不是技術高手不容易看懂白皮書。而哈爾的年齡稍長,詳細規格書是老派的軟件工程師的要求。可以看出兩人的代差。注意中本聰這句話:“您對自己的疑問所做出的大部分假設都是正確的”,顯然哈爾懂,印證了尼克話的正確性。這是他們在密碼學社區的對話,比特幣白皮書發到這裡,遭到冷嘲熱諷,因為懂得人不多。
2008年11月9日經過冗長的討論後
哈爾問:(11)
“比特幣系統顯示出對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因此節點運營者認為他們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世界做出有益的貢獻(類似於各種“@Home”計算項目,參加者出於良好意願自願提供他們的計算資源)。”
“因此在我看來簡單的利他主義就足以使網絡可以正常運行。
中本聰答道:
“如果解釋得當,會對自由主義者非常有吸引力。儘管我更擅長編碼而非言辭。”
哈爾的觀點是利他主義就可使系統運行。他沒有理解激勵的作用,也是他差臨門一腳的原因。中本聰沒有反駁,用了“如果解釋得當”回應,他沒有說哈爾不對,因為哈爾在密碼朋克是老一輩,中本聰認識他。這時比特幣剛發布,哈爾應該還不知道中本聰是誰。他與中本聰的對話十分舒服,所以得出了中本聰十分有禮貌的印象。
下面這個帖子說明哈爾對金融的認識也比中本聰差了那麼一點。
哈爾-芬尼回复節選:(12)
“作為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想像一下,比特幣是成功的,並且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支付系統。那麼貨幣的總價值應該等於世界上所有財富的總價值。”
“世界上所有的財富。目前我發現的全世界家庭財富總額的估計。我發現,對全球家庭財富總額的估計從100萬億美元到300萬億美元不等。以2000萬枚硬幣,那麼每枚硬幣的價值約為1000萬美元。”
“因此,今天用幾分錢的計算時間就能生成硬幣的可能性。”
”時間可能是一個相當好的賭注,其回報率約為1億比1!”
“即使比特幣成功到這種程度的概率很小。他們真的是一億比一嗎?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哈爾對比特比估計超出想像,大邏輯是對的,想像的趨勢也是對的。所以他對比特幣有從骨子裡的理解。這不是一個比特幣圈外的人看一下白皮書就能做到的。所以他把比特幣放到保險櫃裡留給他的家人。(13)牛人!中本聰從未對比特幣有如此樂觀的估計。從中本聰根本不賣比特幣可以知道兩人的觀點相同。哈爾在細節上有些觀點值得考究,比如比特幣不是主要支付系統。從設計原理來看中本聰叫比特幣為“現金”,比特幣對應現行貨幣概念的M1而不是財富總價值。這點哈爾比中本聰的認識也差了一點。哈爾沒有想到用經濟的手段去解決技術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對於激勵、貨幣等經濟學知識差了那麼一點。
比特幣是中本聰的偉大創造。哈爾比特幣猜想同樣偉大,這個圈子一直在研究加密貨幣,常年的熏陶,都有很好的金融直覺。不要以為哈爾猜想是一個笑話,後面我們會論證哈爾猜想的實現路徑與合理性。
高手之間差距本不大,兩人心心相印。他應該是第一個下載運行比特幣的圈內大佬,當時中本聰把新版應該也發給了亞當,戴維,也許發給了尼克。但是這些世界級的專家只有哈爾公開下載了比特幣,公開給比特幣站台。他也是世界第一個接受比特幣的人,中本聰也小氣只給了他十個。因為中本聰當年就知道這是一筆巨款。
哈爾如果作為中本聰,年齡有些偏大,他所用的是C語言,這個語言是C++的早期版本,C++兼容C語言。此外他2009年得病,2010年就發病了,他還有工作在PGP公司,2011年才退休。2010年已不可能兼任比特幣的客服,因為精力不允許。他的財力也不夠,如果他有100萬個比特幣完全可以動用,也不需要外界的捐贈和幫助了。他一直實名,沒有任何法律問題可以擔心。2018年P2P基金會論壇中本聰又發了詞“Nour”,這時他已經過世4年了。
他生前否認自己是中本聰,非常自豪他在比特幣的傳奇經歷,比特幣社區尊稱他是中本聰的“沃森”,比特幣社區的第二人。社區是對的。
2013年3月他在打字慢了50倍的艱難條件下,飽含深情的深情地寫下了:“比特幣和我”,讀後令人動容。一年後他便離世。他是圈內的大佬,早期對中本聰的幫助和肯定,對社區的鼓動都彌足珍貴。
致敬!比特幣偉大的奠基人之一哈爾芬尼。
總結
從上面中本聰做比特幣客服和開發過程的細節的分析,還可以知道中本聰不缺錢,時間充裕,應該是自由職業者。他對比特幣的長遠看法和普通的技術人員不同。最接近中本聰觀點的是哈爾,也進一步證實中本聰的思想來源是密碼朋克,這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只有經過這個圈子的洗禮的人才能實現比特幣。
這幾位過世的人不是中本聰,並不能證明中本聰還活著。只能說活著的概率大。要證明他活著,要在幾個活著的人中找出誰是中本聰。找活著的人,就要涉及學術和技術問題,沒有前面的章節好理解,但是對理解比特幣以及所代表的金融現象十分有幫助,不理解就不知道中本聰為什麼不賣,沒有觀念支撐就拿不住比特幣,與財富擦肩而過。讀書究竟比掙錢容易,認真讀過本文,接受本文觀點的比特幣持有者,可能會百倍珍視手中的籌碼,會像中本聰一樣愛惜手中的籌碼,也就就理解中本聰一開始就“小氣”得不得了的原因。下一節確定中本聰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先透露一下,既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團隊。
結論:
中本聰:男,時年33-34歲,神童,美國人,住西海岸,是密碼朋克。不缺錢。自由職業者。在過世可能對像中沒有中本聰。
參考文獻
1. P2P Foundation
Bitcoin open source implementation of P2P currency
2009-02-11 22:27:00 UTC
2. Who is Satoshi Nakamoto?
coinbase
“There’s also the tragic, persistent speculation that Satoshi might have been a wunderkind cryptographer named Len Sassaman, who killed himself in 2011 following a long battle with depression. Indeed, two months before Sassaman’s suicide, in one of Satoshi’s final communications, Bitcoin’s inventor sent a cryptic email to another developer saying that he “probably won’t be around in the future.”
3. During the same days, Satoshi Nakamoto had exchanged emails with two of Bitcoin’s early developers: Martti Malmi and Mike Hearn.
In a first email, Mike Hearn asked Satoshi Nakamoto what his intentions were in terms of his invol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tcoin for the coming months:
“Are you planning on rejoining the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e.g. for code reviews), or is your plan to permanently step back from the limelight?”
Satoshi Nakamoto simply told him that the Bitcoin revolution was in good hands and that he had decided to take care of other things:
“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It’s in good hands with Gavin and everyone.”
Satoshi Nakamoto exchanged a few more emails with Martti Malmi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May 2011 asking him to take full ownership of the bitcoin.org website.
At the time of this transfer, and just before he disappeared completely, Satoshi Nakamoto sent this email confirming what he had previously told Mike Hearn:
“I’ve moved on to other things and probably won’t be around in the future.”
4. P2P Foundation
Bitcoin open source implementation of P2P currency
2014-03-07 01:17:00 UTC - Original Post - View in Thread
I am not Dorian Nakamoto.
5. the crypto-currency
By Joshua Davis October 3, 2011
6. 作者:卢毅luis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192203/answer/629395191
來源:知乎
7. 中本聰往事(四)神秘的 U 盤
作者: 暴走恭亲王
8. P2P Foundation
Bitcoin open source implementation of P2P currency
2014-03-07 01:17:00 UTC - Original Post - View in Thread
I am not Dorian Nakamoto.
9. Bitcoin, what took ye so long?
So asks gwern in a spectacular display of hindsight.
“While the security technology is very far from trivial, the "why" was by far the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 nearly everybody who heard the general idea thought it was a very bad idea. Myself, Wei Dai, and Hal Finney were the only people I know of who liked the idea (or in Dai's case his related idea) enough to pursue it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until Nakamoto (assuming Nakamoto is not really Finney or Dai). Only Finney (RPOW) and Nakamoto were motivated enough to actually implement such a scheme.”
10. Cryptography Mailing List
Bitcoin P2P e-cash paper
2008-11-09 01:58:48 UTC - Original Email - View in Thread
Hal:
>Sorry about all the questions, but as I said this does seem to be a
> very promising and original idea, 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 how the concept is further developed. It would be helpful to see a more
> process oriented description of the idea, with concrete details of the
> data structures for the various objects (coins, blocks, transactions),
> the data which is included in messages, and algorithmic descriptions
> of the procedures for handling the various events which would occur in
> this system. You mentioned that you are working on an implementation,
> but I think a more formal, text description of the system would be a
> helpful next step.
Nakamoto:
I appreciate your questions. I actually did this kind of backwards. I had to write all the code before I could convince myself that I could solve every problem, then I wrote the paper. I think I will be able to release the code sooner than I could write a detailed spec. You're already right about most of your assumptions where you filled in the blanks.
11. Cryptography Mailing List
Bitcoin P2P e-cash paper
2008-11-14 18:55:35 UTC
Hal:
The bitcoin system turns out to be socially useful and valuable, so
> that node operators feel that they are making a beneficial contribution
> to the world by their efforts (similar to the various "@Home" compute
> projects where people volunteer their compute resources for good causes).
> In this case it seems to me that simple altruism can suffice to keep the
> network running properly.
Nakamoto:
It's very attractive to the libertarian viewpoint if we can explain it properly. I'm better with code than with words though.
12. From: Hal Finney
Bitcoin v0.1 released
January 11, 2009,
As an amusing thought experiment, imagine that Bitcoin is successful and
becomes the dominant payment system in use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n the
total value of the currency should be equal to the total value of all
the wealth in the world. Current estimates of total worldwide household
wealth that I have found range from $100 trillion to $300 trillion. With
20 million coins, that gives each coin a value of about $10 million.
So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ting coins today with a few cents of compute
time may be quite a good bet, with a payoff of something like 100 million
to 1! Even if the odds of Bitcoin succeeding to this degree are slim,
are they really 100 million to one agains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March 19, 2013, 08:40:02 PM
Comments